7月,在广州番禺一家工厂的制衣车间里,胡师傅的双手在珠片面料缝纫机前翻飞。从业二十余年的他从未想过,过去需要用锤子小心翼翼敲击珠管、经历多道繁杂工序的手工活,如今只需一人操作专用设备,45秒就能完成。日产量跃升三成,直接带动了工人的收入上涨。
一场由170项看似不起眼的小工具和数字化引发的效率革命,正悄然重塑中国服装制造的基因。这不仅是胡师傅效率的飞跃,更是中国千万中小工厂借力技术创新,从承接简单订单向攻克高附加值智造跃迁的缩影。以SHEIN为代表的时尚品牌,正通过系统性技术创新,撬动产业从规模红利,迈向技术红利与价值创新的新阶段。
专用于珠片面料缝制的缝纫创新工具。摄影:罗达杰。
破局珠绣“噩梦”:小工具解决长期工艺死结
珠片、绣珠、烫钻等特殊材料在礼服上闪烁的光泽,曾是中小工厂的“噩梦”。在制作过程中,当缝纫机针撞上凸起的珠管,珠绣面料表面凸起的珠子容易在缝纫过程中卡住机针,导致频繁断针。
“以前看到珠绣款就头疼,半小时断针十几次是常态。”工厂负责人林栋曾从车工做起,他回忆道,过去工人不得不用锤子敲碎珠管清出缝纫路径,力度稍大就击穿面料,力度不足又需反复操作。“这不仅效率低下,还存在诸多问题:手工操作难以把控碎珠的力度、易损伤面料,工序耗时久导致产能受限。”林栋表示,礼服、婚纱等高级定制服装领域常见的珠片、珠绣和烫钻面料,因复杂的制作工艺,曾长期让许多中小型服装工厂望而却步。
转机始于两年前。林栋通过参加SHEIN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的培训,掌握了新工具的应用。他回到工厂便组建“三人学习小组”——管理层吃透技术原理、组长分解操作步骤、工人快速落地实操。仅仅一个星期便初显成效。
“现在这些工具解决了传统工艺的死结。”林栋认为服装行业的“匠心”,就藏在车间里这不起眼的创新小工具中。
如今,工人们使用的“珠绣拼缝压脚”工具,像精密的交通警察,在平车上自动推开缝纫路径上的绣珠;另一边的“平车碎珠套件”则将碎珠与吹气功能整合,让后续打边工序一气呵成,彻底告别了“敲敲打打”的时代。
“以前遇到工艺复杂的款式时,我们常常束手无策,因为市面上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案。”在服装行业深耕二十多年的王峰在四年前成为了SHEIN礼服供应商,他告诉记者,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只要生产中遇到技术难题,SHEIN的专业团队会立即响应,为我们定制解决方案,还提供详细的教学视频来指导工具的安装使用,甚至派专人到工厂实地考察,确保问题真的得到解决。”
这种“保姆式”的技术支持,极大地降低了新工具、新工艺的落地门槛。
类似的革新也发生在李灵娜的工厂。她也曾因工艺复杂而拒接珠片订单,如今全球婚纱订单如潮水般涌向车间,珠片款占比超三成。在李灵娜看来,与SHEIN设备工具研究部门的深度对接,不仅带来了创新的生产工具和思路,更激发了工厂开发差异化服装的灵感,显著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SHEIN匠心工具日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6000件工具背后的“非标”行业标准化革命
服装业百年痼疾在于“非标”——款式千变万化,工序难以统一。业内人士表示,过去,从研发到面世,一个服装款式的周期长达一年半。
SHEIN服装制造创新研究中心正是瞄准了这一痛点,持续搜集、分析供应商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种“疑难杂症”,并成立专项攻坚小组。针对高频、高痛点的工艺难题,中心融合工程师、一线技工及材料专家的智慧,进行定制化工具研发。从概念设计、原型测试,到小范围工厂试用、反馈迭代,再到最终标准化推广,形成了一套高效的创新闭环。
迄今为止,SHEIN已累计推出170多项、交付近6000件自研创新工具,在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珠片、褶皱、织带等复杂的工艺难题上成效卓著,数据显示,采用新工具的供应商在复杂工序上的平均生产效率提升高达80%,直接带动了SHEIN珠绣面料等复杂品类订单量的显著增长,实现了供应商与品牌的双赢。
SHEIN匠心工具日活动现场。受访者供图。
在7月23-24日举行的SHEIN第二届匠心工具日活动现场,SHEIN特别设置了“新品专区”展示今年最新研发的7项重点工具:鱼骨区陈列的平车可调织带拉筒,让袖口织带缝合时间缩短50%;缩褶区的自动装瓶锤头,将手套缝制时间从惊人的20分钟压缩至仅需3分钟……这些看似微小的革新,在提升产品品质和效率的同时,带来工人收入的提升——胡师傅坦言,他的月收入因效率提升增加了30%。
赋能“按需时尚”:全环节创新链重塑全球时尚竞争力
不仅是创新工具,当更多前沿技术无缝输送给广大供应商,曾经困扰服装业的“小批量规模不经济”宿命正在被扭转。
在与SHEIN合作之前,这些工厂大多数不具备系统化与智能化的能力,多数都依赖人工、依靠Excel、邮件等传统方式安排生产,效率很低。与SHEIN合作后,他们转变升级成了全链条的数字化工厂。
这种能力的跃升,正在深刻重构全球时尚产业的格局。
近日,第三方电商数据分析平台ECDB最新数据显示,SHEIN超过沃尔玛和耐克,成为在线时尚新领军电商。SHEIN快速发展的背后,首先是数字化按需柔性供应链为代表的模式创新。波士顿咨询在《敏捷供应链:时尚行业竞争优势新源泉》中指出,“按需生产”模式使库存周转降至30-40天,未销售库存水平控制在2%以下,远低于行业30%-40%的平均水平,从源头减少资源浪费。
从“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模式创新开始,到支撑柔性落地的创新工具库,SHEIN的创新链条正在重塑时尚的竞争力,现在,创新链还在向上下游全链条延伸,带来更深远的变革。
SHEIN与东华大学联合研发的“聚酯中聚体循环技术”,将废旧纺织品等分解为高品质再生涤纶。在印染环节,数码冷转印技术则改变了牛仔服的生产方式,根据必维国际检验集团(BV)的验证,与传统牛仔生产工艺相比,这项技术可减少七成的用水量。今年2月,SHEIN与传化化学共建联合实验室,加速攻关绿色印染技术产业化。
从3D制版赋能服装智造的新技能培训、提升质量控制水平的工厂尾部标准化方案分享,到精益管理在供应链中的系统性实践讲解,此次匠心工具日现场同时举行的一系列主题沙龙,让供应商获得了除工具外更多创新解决方案和人才技能培训相关的赋能。而着力于多环节全流程质量管控的SHEIN实验室更是通过问答互动与趣味实操等互动环节,让供应商深度了解物理化学性能检测的必要性与科学性,赋能供应商从源头提升产品质量控制意识。
同时,SHEIN也早已将供应链人才培养纳入其供应商赋能体系的重要环节。从经营管理到企划开发、生产排单、车缝制造、运营备货、质量管理等,SHEIN对供应商进行“日常+专场”“线下+线上”的全方位培训,两年来累计组织培训已达上千场,仅今年一季度就开展供应商赋能培训近百场,供应商参与培训超5300商次,为行业持续培养输送优秀的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正在对产业带来深刻变革。
资深跨境电商专家林智勇精准地观察到这场变革的本质,“SHEIN以工具创新为支点,撬动的是中国服装制造从依赖人口红利的‘规模优势’,向依托技术创新、柔性生产和绿色标准的‘价值优势’的全面跃迁。”
林智勇认为,“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产业链价值的重塑。从被动代工到主动引领工艺标准,从满足基础需求到提供快速响应、高品质、可持续的解决方案,中国制造正在全球时尚价值链中占据更关键、更具话语权的位置。”
(应受访者要求,林栋、李灵娜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