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新兴技术聚焦健康 技术融合重塑行业格局
创始人
2025-06-25 09:01:38
0

在未来三至五年里,人工智能、纳米技术、材料科学、合成生物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技术融合”,将有望重塑医疗健康行业的技术创新格局。与此同时,以GLP-1类药物为代表的成熟医药创新成果,正不断探索“变革性的新应用”,回应老龄化时代里众多待满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需求。

24日,在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新领军者年会(第十六届夏季达沃斯论坛)期间,论坛方发布《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以技术的原创性、成熟度和潜在且深远的社会效益为遴选标准,筛选出十项有望在三至五年内取得实际成效,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性挑战的新兴技术。

第一财经注意到,“健康”为这些新兴技术聚焦的重点领域之一,至少四项新兴技术直接与健康相关。

根据报告,2025年十大新兴技术分别是:纳米酶、工程化活体疗法、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GLP-1类药物、自主生化传感、协同感知、生成式水印、绿色固氮、结构电池复合材料、渗透能发电系统和先进核能技术。其中,前四项均与医疗健康直接相关。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成果,让全球领导者能够清晰了解哪些技术即将投入应用,这些技术将如何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紧迫问题。”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蒋睿杰(Jeremy Jurgens)表示,这十大新兴技术正在迎来拐点,有的还未获批上市,有的还未实现商业化应用,需要全球各国对它们予以更多关注,并创造技术成果所需的条件,以负责任的方式推动这些技术的规模化发展。

新兴技术回应“慢病时代”新需求

前述四项入围的医疗健康领域新兴技术均与慢病防治密切相关。

我国慢病人群基数大,并同时面临疾病年轻化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为此,国家也正积极推动慢病领域的新药研发。

去年12月,在国家卫健委举办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科教司司长刘登峰在谈及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有关情况时表示,接下来,新一轮新药创制重大专项仍然坚持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围绕国家重大需求,比如四大慢病、重大传染病,以及儿童疾病、罕见病、特殊用药场景等开展新药研发。

事实上,慢病研发也是药企关注的主要赛道。业界观点认为,由于患者基数大,患者用药时间长,产业链与市场规模大,无论是从药企业务开展还是投资布局角度,慢性疾病都是值得深耕的疾病领域。

“各方正在获得更强动力,持续开发可规模化的解决方案,积极应对慢性病、环境影响和基础设施压力等问题。”世界经济论坛方面在解读该报告时提到。

以纳米酶技术为例,在癌症治疗中,纳米酶显示出靶向药物递送的潜力,能够提高化疗效果并减少副作用;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纳米酶正在被研究用于减轻大脑中的氧化应激损失和神经炎症,从而可能减缓疾病的发展。纳米酶的多功能性还促使医药界在心血管疾病、传染病和伤口愈合等其他医学领域的创新探索。

根据报告,2024年全球纳米酶市场价值51.3亿美元,预计将以27.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到2034年达到579.5亿美元。

原本用于治疗糖尿病的GLP-1类药物,近年来因在肥胖和超重等代谢疾病治疗领域的适应证拓宽而备受市场关注。根据报告,科学界发现,GLP-1类药物在缓解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方面也展现出潜力。“在神经类疾病严重缺乏其他治疗方案的今天,GLP-1类药物为这些患者带来新的希望。”韩国科学技术院(KASIT)高级研究副校长李相燁(Sang Yup Lee)表示。

报告分析认为,目前,全球有超过5500万人罹患认知症。以此预测,到2031年,GLP-1药物的全球市场将会增长至557亿美元。

自动生化传感技术和工程化活体疗法的研发和商业化,同样关乎多种常见和重大慢病防治。其中,工程化活体疗法是指通过使用精心设计的有益细菌,在身体内部完成治疗。

在自动生化传感技术应用中,穿戴式血糖传感器被报告视为迄今为止在实践中“最成功的案例”。“以糖尿病患者长期管理为例,这类技术一方面推动了患者从‘被动医疗’走向了‘主动健康管理’;另一方面,极大地帮助了基层医生,促进基层的慢病防控工作。”医渡科技董事长兼创始人宫如璟在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提到。

随着中国企业在医疗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突破创新以及全球糖尿病等慢病人群迅速增长,宫如璟认为,这种可穿戴式设备与数字疗法的结合应用,也为中国企业出海提供机遇。但宫如璟也表示,各国在医疗数据安全和监管方面,尺度和标准不一,这需要医疗大数据企业在“出海”时“因地制宜”。聚焦国内,宫如璟认为,我国统一的市场监管环境和医疗机构对数字科技包容的态度,推动了数字疗法研发和产品加速落地。

“技术融合”加速

“从本年度新兴技术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关键信息——技术融合。”蒋睿杰说。他表示,回溯二三十年前,人类无法想象多个学科领域的多个技术均取得如此大的进展,而这些新兴技术又在发展的过程中跨行业地整合在一起,进一步助力人们去应对健康、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挑战。

比如,在医疗领域,工程化活体疗法和纳米酶技术的应用,均需要合成生物学与医学的深度融合;而自主生化传感技术则需要材料科学、纳米技术、仿生学和无线技术的有机结合。

多种新兴技术之间,也存在融合和交互。比如,根据报告,当工程化活体疗法与可穿戴技术融合,可以为活体药物与外部监测系统之间建立一个反馈回路。

此外,可穿戴技术还能实现对活体药物的精确实时监测,以确保这些递送到人体内的活体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要想进一步扩大工程化活体疗法的应用规模,还需要在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医疗技术的交叉领域取得更大进展。

报告认为,这样的技术融合代表着从独立创新到一体化、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转变,有望重塑未来技术发展前景。

据全球数字分析服务公司科睿唯安(Clarivate)6月中旬发布的一份最新行业研报,2025年,全球制药行业开始显现复苏的初步迹象。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年初已涌现大量高价值交易,该研报预计今年该领域并购总价值将达到500亿至700亿美元,在最佳情况下可能增至900亿美元。在以“谨慎的雄心”为特征的交易环境下,各制药企业正在积极追求创新并更新其产品组合。

在资本加持下,“技术融合”也有望进一步加速。其中,以合成生物学为例,目前,医疗领域为该学科进展最快的细分应用场景,合成生物学在药物及疫苗研发、生产和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均展现了巨大潜力。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近日公布的一篇行业研究文章分析称,2023年全球合成生物市场规模为170亿美元,整体未来五年增速预期保持24%高速增长,在2028年达到近500亿美元规模。其中,健康领域占比最大为38%(64亿美元),未来五年将保持15%的增速,在2028年达到133亿美元规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AI+万物智联 中国电信物联网... (图片来源:摄图网) (记者 叶菁)作为运营商相对“传统”的业务,物联网成为运营商的一个重要基座,...
布鲁克·泰勒:被遗忘的宇宙建筑... 在科学的星空中,有些巨星的光芒瞬间照亮整个时代,而另一些,则像遥远的超新星,其璀璨的光辉在爆发数十年...
从“内部世界”到虚拟造物:世界... 观察家 文/陈永伟 8月5日,谷歌DeepMind发布了其新模型——Genie 3。 该模型能...
vivo Vision发布会暨... 【ZOL中关村在线原创新闻】2025年8月21日,正值中国智能手机行业头部品牌vivo成立30周年之...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 深圳新闻网2025年8月2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焦子宇)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
捷佳创取得激光加工光学系统专利... 金融界2025年8月2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常州捷佳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
US GLOBAL:电网承压下... 来源:市场资讯 8月21日,近期,德州电力局正准备在电网紧急情况下切断数据中心的供电,这一信号显示出...
当基因不是“说明书”:一场关于... 《生命传》,[英]菲利普·鲍尔 著,王乔琦 译,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如果要给生命找一个类比,来直观地描...
反内卷之下,究竟有多少新建光伏... 来源:赶碳号科技 赶碳号感觉这场“反内卷”一直很魔幻:一面是雷厉风行的限产限价、一场接一场规格越来越...
从蹒跚学步到健步如飞——人形机... 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东风劲吹。“天工”,成为各界瞩目的焦点之一。 机器人“跑马”,不再是天方夜谭。随...
奇瑞汽车在合肥成立销售服务新公... 天眼查工商信息显示,近日,合肥盈智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尹兴杰,注册资本1000万...
均胜电子发布机器人全域控制器胸... 记者从均胜电子获悉,公司在机器人“大小脑”及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积极进展,推出行业首创的“...
广东宝星取得一体双刀双梁桥式自... 金融界2025年8月21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广东宝星新型石材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一...
高通发布第二代骁龙W5+与W5... 2025年8月21日,高通技术公司有了大动作,推出了第二代骁龙W5+和第二代骁龙W5可穿戴平台。这一...
男子酒后“自动驾驶”,醒来已上... 据央视新闻8月21日消息,现如今,汽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越来越普遍,但智能辅助驾驶不等于自动驾驶。近日...
原创 深... “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和女人是怎么来的?” 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数千年。 在神话传说中,不同文明都有自己...
“未来教室”开进社区暑假课堂 (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哇!我的麦子熟了!”“光合作用加速!”在沈阳市铁西区凌空...
全红婵“被带货”土鸡蛋,AI克... 当“AI孙燕姿”横空出世时,人们还在惊叹于技术进步之快,而今被滥用的AI克隆技术已经成了人工智能合规...
“一刻登机” 南航在广州-上海... 8月20日,南航在广州-上海虹桥往返航线推出“极速一刻 自在登机”(“一刻登机”)服务,这也是继广州...
智能电动汽车评测结果揭晓:小米... 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每一次的测评结果都备受关注,它不仅反映了各品牌车型的综合实力,也影响着消费者的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