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5月27日电 题:点亮孩子们心中的“科技”明灯
新华社记者宋晨
“今天看到的人形机器人和妈妈一样高,能跟着负责演示的姐姐一起走路,很希望以后和它做朋友。”
“这台智能仪器给我脖子(颈动脉)做了超声检查,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分析超声图像。”
“AI绘画给了我很多灵感,人工智能与艺术可以碰撞出创作与表达的绚烂火花。”
在近日举办的2025北京科技周启动活动暨第二十一届“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现场,众多中小学生和科技爱好者通过多种形式的互动体验,享受这场以人工智能应用为主的科普盛宴。
“坐在椅子上,咱们体验一下‘知人知面更知心’!”在“智能读心”展台前,演示人员让体验者坐在椅子上,设备通过对面部表情的收集与识别,不久就生成了一份“心理报告”。
“即使是人们通常不会注意到的细微动作,也蕴含着丰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等信息,这些发现对自我认知有重要价值,心理学专家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能够敏锐地捕捉并解读这些细微的动作信息。”讲解人员茹一伟说,未来,人们能够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或照顾老年人。
在跨物种脑网络组图谱演化比较展示台前,有许多孩子纷纷提出思考中的困惑——
“大猩猩的大脑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从猴子进化到人类,大脑有了哪些‘升级’?”
讲解员风趣地向孩子们解释道,大脑的演化就像手机系统更新,在猕猴阶段,大脑像基础版系统,只有简单的功能分区,如视觉区、运动区等。黑猩猩阶段,增加了“社交软件”,有处理群体合作的能力。而到了人类阶段,新增了“语言处理器”和“抽象思维模块”,能用来工作、创作艺术作品!
脑网络组图谱导航的神经调控机器人也引起了许多参观者的驻足。北京市中关村中学学生王若锡告诉记者:“这台设备能以一种更为精准的方式进行颅内治疗、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受到的伤害。这可为许多患者带来切实可行和高效率的治疗方案,更为一些重症患者带来了希望,科技发展可以护佑人们的健康。”
“在这场令人叹为观止的科技之旅中,我感受到了探索未知的魅力,也在心中埋下了为科技创新奋斗的种子,立下了长大为祖国科研事业发光发热的志向。”北京市中科启元学校学生冯乐骋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党委书记袁东表示,“自动化之光”公众科学日是研究所与公众沟通的重要科普品牌活动。多年来,自动化研究所邀请公众走进来,感受科研氛围,了解科研成果,期望激发众多青少年对科学的探索热情。(完)
下一篇:利用脂肪酸回收“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