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芳 通讯员 唐梦玲
日前,在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的斯克斯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批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反式行星滚珠丝杠副正在加紧生产。这款曾长期依赖进口的核心部件,如今不仅实现国产化突破,其精度和寿命更超越国际同类产品。
“我们通过自主创新,成功攻克多项‘卡脖子’技术难题。”该公司董事长冯虎田自豪地说,今年产值有望突破3600万元,5年内将形成2亿元的产业规模。作为专注于机器人关键核心部件研发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斯克斯机器人持续在细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去年,该公司已实现人形机器人灵巧手用微型滚珠丝杠副的批量化生产,今年与南京埃斯顿公司联合申报工信部“人形机器人”揭榜挂帅项目,成功研发“直线型电驱动关节”产品,该产品可广泛应用于人形机器人的大臂、小臂、腰部及腿部等关键部位,目前已完成试制。斯克斯机器人的技术创新成果,不仅为海州区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更对国家产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海州区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全面重塑区域产业格局。通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智改数转”等系统性举措,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数据显示,海州区高新技术企业总量已达269家,其中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及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领域企业占比达64.68%,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尤为亮眼的是,智能制造标杆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人均产值最高提升98.6%,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
走进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实验室,科研人员正对耐盐低温菌剂进行稳定性测试。“目前,我们围绕水处理、土壤修复及盐碱地治理等方面进行产品和技术研发,其中,研发的耐盐脱氮微生物菌剂已经全面实现产业化。”该公司环保研究所所长田凤蓉说。
今年,该公司还承担一项养殖尾水的国家重点专项。“针对养殖尾水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低温问题,我们研发了耐盐低温菌剂;针对综合治理问题,研发了强化型生物沟渠、三池两坝、生物—生态—综合治理技术以及一体化处理装备,可以针对不同的养殖模式进行废水处理的应用。”田凤蓉表示,企业将AI技术融入处理工艺中,研发了AI的智能化菌剂、臭氧、除氟剂等投加装备,能够提升土壤的有机质及团粒结构,使作物增产,这一做法已经在上海的盐碱地项目中实现应用。
海州区的创新实践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生动图景。今年年初,海州区出台《新春助企惠民促消费十条措施》,为24家重点企业发放奖补420万元;该区依托北大分子研究院、悟空智算研究院等16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30余家科技企业入驻;在人才引进上,该区建立130家企业的梯度培育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结对攻关。这种立体化的创新生态,让各类创新要素在海州这片沃土上加速汇聚、深度融合。
在日出东方控股公司的热泵智慧工厂,数字化改造带来的变化令人惊叹。电子屏上,生产进度、质量数据实时跳动;流水线上,机械臂精准装配,AGV小车穿梭运送物料。“过去3年投入的1.1亿元智能化改造资金,换来的是订单交付率从81.1%跃升至97.9%。”项目负责人指着生产线介绍,通过“智改数转”,产品不良率已降至0.38%,生产效率提升35%以上。这家传统制造企业焕发新活力,是海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写照。
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未来产业加速落地。目前,海州区正加速完善人工智能、细胞与基因工程、智能仿生材料等前沿领域布局,培育新质生产力基地。依托悟空智算等平台,跨界融合催生产业数字化裂变,建成148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同时,借助高校院所成果(技术)转移转化连云港中心的桥梁作用,全力推进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项目合作,联合攻克关键共性技术,组织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19项、省产学研合作项目52项。海州区科技局局长马玉青说:“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布局未来产业、优化政策服务,我们将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矩阵,推动产业加速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