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应用数学领域,李大潜的名字如同一把“万能钥匙”——他既能在导弹轨迹方程中破解国防密码,也能蹲在青藏高原的输油管旁计算防冻方案。这位85岁仍坚持板书授课的数学家,用半个世纪的实践诠释了何为“数学的生命力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难题”。
作者/柏舟 编者/柏舟
起跑线上的18分:一场改变命运的考试
1950年的秋天,9岁的李大潜以跳级生的身份进入初中课堂。这个自幼被视作“神童”的少年,却在第一次数学测验中遭遇滑铁卢——因急于抢交头卷,他只得了18分。按当时规矩,未及格者每差1分需挨一记戒尺,42下的惩罚吓得他嚎啕大哭。然而,严厉的老师却破例饶过了他。
这次经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小学同学编唱的嘲讽歌谣“李大潜,中学生,算术考了个18分”,刺痛了他的自尊心,也让他彻底摒弃浮躁,从此养成了“不交头卷、反复验算”的严谨学风。第二次测验,他以98分逆袭,这段“18分事件”被他反复提及,成为警示后辈“态度决定一切”的鲜活教材。
武侠精神与数学思维的奇妙共鸣
李大潜的学术人生中,始终流淌着一股“侠客”气息。他痴迷金庸的《笑傲江湖》,尤其推崇令狐冲的洒脱与博采众长。在他看来,科研与武侠江湖异曲同工:“名门正派虽值得敬重,但真正的突破往往源于打破门户之见”。
他将数学研究境界比作武侠剑道:
“手中有剑”:初学时依赖公式定理,如同武者拘泥招式;
“心中有剑”:领悟数学思想的内核,如高手化招式为直觉;
“无剑之境”:达到融会贯通的创造性思维,恰似独孤九剑的“无招胜有招”。
这种跨界哲思,让他在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等领域突破传统框架,开创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油田里的数学突围:从理论到实践的跨界远征
面对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李大潜发起了一场“祛魅”行动:
打破天才神话:他公开讲述自己的18分经历,强调“兴趣与态度比天赋更重要”;
重塑数学认知:主编《十万个为什么》数学卷,撰写《圆周率π漫话》等科普读物,将抽象的数学与生活现象联结;
倡导思维革命:反对题海战术,提出“理解深度、运算熟练、表达清晰”的三重学习标准。
他的课堂常以“三脚凳为何最稳”“如何不过河测树高”等趣味问题开场,将数学还原为探索世界的工具。
耄耋之年的科学攀登者
2024年,87岁的李大潜开启新著《我的数学人生》,将70年学术生涯凝练成册。与此同时,他仍带领团队研究偏微分方程描述的同步性理论——这项涉及萤火虫同步发光、心脏起搏细胞协同的基础研究,可能为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领域带来突破。
“数学人生要不断攀登,哪怕精力衰退,也要持续积累。”他在新书序言中写道。这种精神,恰如他故乡南通狼山广教寺的对联:“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举头回顾海阔天空”。
跨越文理的精神图谱
李大潜的独特魅力,源于科学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诗性数学家:1982年与恩师苏步青、谷超豪巴黎访学时,三代数学家塞纳河畔以诗唱和,留下“银机顷刻飞千里,咫尺天涯意未阑”的佳话;
文学滋养者:苏联科普作家别莱利曼的《趣味几何学》让他领悟“数学与小说的共振”,马克·吐温小说片段更成为其科普写作的灵感源泉;
文化传承者:他将中国传统“格物致知”精神与现代应用数学结合,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范式。
结语:数学江湖的永恒剑意
从18分的青涩少年到五院院士,李大潜用一生诠释了何为“人生的每一刻都是新起跑线”。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逆袭传奇,更揭示了科学探索的真谛:在严谨求证中保持人文温度,在现实问题里追寻理论突破,在终身学习中抵达无界之境。正如他书房悬挂的《笑傲江湖》插画题词:“手中无剑,心中有道”,这位数学侠客的江湖,永远向着未知的峰峦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