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师喆
“不锈钢能被磁铁吸吗?”“阻燃剂是如何化身‘消防员’的?”“经常出现在科幻电影里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在国防力量中有何应用?”4月29日,河南省科学院二楼学术报告厅内,一群青年科研人员轮番走上台。脱下实验服,拿起激光笔,这些科普新生力量在赛场上各显“神通”,以生动的讲解展示科学的魅力。
“当米饭经历冷藏,部分淀粉分子会转化成抗性淀粉,这种淀粉携带的热量比普通面粉少25%,却能产生持久的饱腹感,被称为超级膳食纤维。抗性淀粉就像一个间谍,既保留着淀粉家族的特征,又拥有不易被消化酶识别的‘隐身术’,直到进入大肠才被菌群分解利用……”来自省科学院纳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张静思第一个走上台,对这种“吃不胖的淀粉”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选择这个主题,张静思是受到国家实施体重管理年3年行动的启发。“现在大家都开玩笑说‘国家喊你来减肥’,我们的研究方向之一就是抗性淀粉、膳食纤维等药食同源食品中的天然产物,也希望通过科普让大家了解更多健康知识,健康有效地管理体重。”她说。
科普难还是科研难?这个出生于1999年的女孩爽朗地笑了,“这是两种不同的挑战。”
让晦涩难解的专业知识,化为通俗易懂的生动语言,张静思为此做了不少努力。“第一版讲稿比较偏学术,讲给同事听,他们建议我多用打比方的方式。经过多次修改润色,最终形成的内容不仅能为大家进行科普,还给出了一些健康饮食建议。”
参加此次比赛的选手,不少都是和她一样的“95后”年轻人。
“无人机运送救命药物穿越拥堵车流,农业无人机给稻田‘打点滴’,拥堵的晚高峰,无人机送餐比外卖小哥快3倍。”来自省科学院高新技术实业有限公司的靳强,讲述了低空经济如何用300米高空重新定义人类的生活方式。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其实,当光遇到比自己波长还小的障碍物时,会像溪水绕过鹅卵石般‘绕路而行’。”省科学院激光制造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卢启航娓娓道来。
一张张青涩脸庞的背后,是青年科研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充足的创新活力。他们通过PPT、短视频、现场实验等方式,努力化高深科技为通俗表达,让科学知识真正走进公众生活。
作为我省重要的科研机构,省科学院举办科普讲解大赛有何用意?
“上个月,我们印发了加强科普工作的相关文件,迈出了省科学院科普工作制度化、组织化的第一步。”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高正龙表示,此次举办科普讲解大赛,不仅为科研人员搭建了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更是省科学院促进科学传播方式创新、选拔培养科普人才、推动全员共同参与大科普格局加快形成的重要举措。
“省科学院作为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和权威专家的集聚地,有大量科技成果和专业科研人才,在开展科普工作上拥有天然优势。”河南省首席科普专家、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社会服务处处长胡华峰建议,未来可形成专门规章制度,建立长效机制,同时也要建立激励机制,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普讲解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大家创新探索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