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能量XX的一天”成为网络流量密码时,越来越多的博主进入这个赛道,开启一场“高能量的演绎”。
其实,真正的高能量从来不靠展示和包装。当我们不再一味依赖网络去“寻找高能量”,就会发现,那些脚踏实地、默默坚持的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不仅真实存在,还在彼此间产生共振,构成一个个鲜活的“高能量场”。
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多位身边的高能量代表——他们来自不同职业领域,有律师、就业服务指导员、保险代理人,却都在各自的轨道中,用实际行动影响他人、鼓舞他人。
正是通过这些人的故事,我们发现——唯有放下手机、走进现实,去真切地感受那些具体而微的能量时刻,才能真正实现“能量传递”的意义。
01 自驾30万公里
高能律师的“时间管理学”
龚华的高能量一天
6:00 起床,快速洗漱后出门
7:30 到看守所附近吃早餐,等候办理会见手续
9:00 会见当事人,沟通案件细节
10:30 前往检察院,路上与当事人家属电话交流,安抚情绪
11:30 和检察官沟通案情,表达律师意见
12:00 简短午餐,整理上午材料
12:30 前往另一处看守所
14:00 会见第二起案件当事人
16:00 会见结束,返程路上和家属电话沟通
17:30 返回律所,查阅案卷、撰写法律文书
19:30 接待当事人家属,回应法律咨询
21:00 回家,陪伴孩子阅读
22:30 孩子入睡后继续准备庭审材料或总结案情
00:00 结束当日工作,休息
龚华和家人几乎自驾游遍了整个中国
2011年,龚华从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后,通过公务员考试进入检察院工作,一干就是七年。转行做律师后,他一度经历案源稀缺、收入不稳、自缴社保的焦虑期,但他凭借专业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迅速在行业站稳脚跟,并进入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节奏。
在龚华身上,所谓“高能量”,不只体现在工作的拼劲,更在于他对生活的掌控感与节奏感。
为了应对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他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并将各类事务按轻重缓急、职能分工明确处理——如办理手续、整理资料、行程安排等由助理完成,而涉及案件实质的沟通协调、法律文书撰写等核心工作仍由他亲自把关。为节省在途时间,前往看守所或办案机关的路上,通常由助理驾驶,他则在车上写材料、回信息、处理紧急事务,确保“人在路上,效率在线”。
即便是“高密度工作日”,他依旧每天早起陪孩子吃早餐、晚上讲睡前故事,工作和家庭安排得有条不紊。龚华说:“能量从来不是用来拼命消耗的,而是靠精确安排和热爱支撑的。”
他热爱自驾旅行,是名副其实的“汽车迷”,目前拥有多辆汽车和摩托车。过去十年,他和家人几乎自驾游遍了整个中国,累计行程超过30万公里。最远曾驾车穿越新疆、西藏、阿里大北线,半个月行程超过一万公里;在高原无人区连续五天翻越5000米以上山口,长途跋涉时,他与父亲轮流开车,人停车不停。
工作之外,他也是一位“阅读控”。无论多忙,每天坚持阅读两小时。出差、会见间隙、夜晚亲子时光,书总在手边。他平均每月读完两到三本书,是朋友圈里的“随身图书馆”。
长期公益服务是他另一项“时间标配”。他曾成功劝导社区高空抛物行为,常年把旧报纸、被褥送往流浪动物居所。对他来说,法律是职业,也是守护公平的方式;而生活的温度,则源于那些默默坚持的日常。
“高能量,不是拼命冲刺,而是在自己喜欢的事里找到节奏和意义。”龚华说。
02 保险代理人与
山野守护者的双面生活
陈亚的高能量一天
8:00 为朋友送上生日祝福,开启元气满满的一天
9:00-11:00 参加公司总部培训,提升专业能力
12:30-13:30 约见客户,沟通保险方案
14:30-15:30 参与公益组织路演,推广环保理念
17:00-17:35 接侄子放学,照看至姐姐回家接手
18:20-21:20 与朋友共进晚餐,交流放松,补充社交能量
22:00 到家,为周末的清山活动做一些准备
陈亚带队进山捡拾垃圾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陈亚总是能自洽地保持着日常“高能量”。她既是一名专业保险代理人,又是山野护卫队的主理人,每周在写字楼与山野之间切换自如:工作时妆容利落、脚步轻快,清山时则一身朴素,手提垃圾袋穿梭林间。
每周一、三、五上午,她准时出现在公司参加培训,协调团队事务;其余时间则用于客户拜访或线上沟通。周末,是她奔赴公益一线的主场。作为山野护卫队的主理人,她每个月都会组织一次“清山”行动,带队进山捡拾垃圾,或为活动提前踩线。
每次组织清山活动,陈亚都要五点多起床,乘坐一两个小时地铁前往大巴集合地,清点好志愿者人数后,再搭乘两三个小时的大巴到达捡拾点。徒步捡拾垃圾六七个小时后,她再原路返回,晚上七八点到家已是常态。
今年4月,她先后完成了龙泉峪、水长城、珍珠湖三场“清山”任务。北京的捡拾活动刚结束,4月20日她又飞赴成都,参与全国巡捡。今年世界地球日前后,她和团队志愿者共清理了近1.2吨山野垃圾。
即便没有“清山”安排,她也常参与“LNT环保理念”(LNT指Leave No Trace无痕山林)培训,组织白血病患儿爱心拍卖会,几乎每个周末都投身公益事务。
从最初独自带队,到如今已发展出十几人的志愿团队,陈亚的坚持源于对山林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执着。“在山里的时候,我是发自内心地开心。”她说。
03 就业服务指导员:
他为几百位毕业生“改简历”
张笑男的高能量一天
8:30 抵达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布置座谈会场地,筹备招聘会的工作
13:30 参加“丰台区就业创业职涯领航站”揭牌仪式
14:30-15:30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地合作招聘会现场与企业和学生进行互动,解答疑问,提供就业指导
15:30 “求职能力实训营”政务实习面试
17:00 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一二级学院交流,探讨如何建立实习和就业机制;与两家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对接实习岗位
18:00 回到办公室,对接“求职能力实训营”后续工作,和5月实训营对接园区企业
19:30-21:45 青年学生线上简历指导,电话指导毕业生辅导咨询电话
22:00 回家
22:30 休息
张笑男在招聘会现场一对一指导学生改简历
作为北京市丰台区人力社保局职业能力建设中心主任,80后张笑男的办公桌上总摆着两部手机——一部连着千余家企业HR,另一部则是三四百位毕业生的“简历热线”。在他看来,奔波在两端,正是自己“高能输出”的日常节奏。
今年4月,丰台人社局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就业服务专场,张笑男和团队提前一个月筹备。从筛选37家企业、确认岗位,到逐字推敲“求职能力实训营”课程安排,每节课都紧扣实用:用AI工具撰写简历、梳理求职痛点、精准对接岗位。“得对得起学生们来的这趟。”他说。
活动期间,他每天在会场、教室、对接区之间穿梭,两部手机几乎没有停过:一边更新企业岗位,一边回应学生的求职问题。晚上9点,他仍在微信语音里指导下一位学生。
身为“简历医生”,他一对一指导学生修改简历,白天面对面,晚上电话里逐条分析,常忙到深夜十点。4月19日老国展春季招聘会上,他当场接待23位学生,嗓子哑了也没停下来。
在高压快节奏中,张笑男也有自己的“补电”方式:约三五好友登山、探访京郊小咖啡馆,在山野之间找回节奏,蓄力再出发。
高能量来自成就感
还能不断传递
很多人好奇:“高能量的人,能量从哪来?”
张笑男的回答很简单:“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是源源不断的动力。”他记得,有位女生因连续面试失败而崩溃大哭,但他并没有急于给她建议,而是耐心倾听并鼓励她找回重启的勇气。对张笑男来说,就业指导是一场能量接力——传递出去的力量,会在他人身上继续延续。
律师龚华的答案是:“高能量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当你在做有意义的事,它自然就来了。”在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中,他找到了持续的内在驱动力。
而陈亚的答案则是,靠自律找到节奏。她不认为自己有异于他人的“高能量”,但却总能在一天内完成培训、拜访、环保、接娃、聚餐等任务,并且总能感染他人。有位情绪低落的学妹,在她鼓励下走进山野,晒太阳、看花草,心态逐渐转变,最终主动加入了清山行动。
在高能量青年人的眼中,高能量并没有标准答案,它可以是职业价值、生活秩序,也可以是一句鼓励、一点陪伴。但只要你愿意点亮他人,这份能量就能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