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话平安 | AI加速气象预警,能快多少、准多少?
创始人
2025-03-06 20:21:59
0

2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进行第十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国家应急广播记者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气象局强对流天气重点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郑永光,他围绕科技创新赋能防灾减灾提出建议:强化新技术向业务转化,推动快速精准预警靶向发布。

人工智能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AI能快多少、准多少?

数据显示,2024年各种自然灾害造成全国9413万人次不同程度受灾,因灾死亡失踪856人,直接经济损失4011.1亿元,这都凸显了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的严峻形势。该如何开展自然灾害的防治工作?

01 持续提升灾害成因

和防灾减灾技术的科研水平

精密监测、精准预报是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打响防灾减灾“发令枪”的基础。

眼下,对于监测和预报预警来说,存在着一个“大网捞小鱼”的问题。

郑永光解释称,虽然气象监测网越织越密,但对于强对流天气这种小尺度、发展快、致灾性强的气象灾害,在其形成机理认识上就存在诸多不足,有时还无法完全监测到。“卫星看到的是云顶特征,雷达探测的是对流风暴内部水凝物和降雨粒子的特征。对于风、雨、冰雹的极端性,有时还做不到完全监测。”

2024年7月5日,山东菏泽突发强对流龙卷风自然灾害,造成5人遇难83人受伤。

对此,郑永光建议要持续提升灾害成因和防灾减灾技术的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郑永光认为,AI技术是助力气象监测和预报预警能力的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可以通过深度学习雷达资料识别是否存在龙卷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结合数值预报技术,来发展对于不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进一步提升预报准确率。”

事实上,AI赋能防灾减灾,已有实践。

郑永光介绍,中国气象局去年发布了“风顺”“风清”“风雷”三大自研气象大模型。其中,“风顺”是基于人工智能方法实现次季节-季节全球气候异常预测的大模型系统;“风清”为人工智能全球中短期预报系统,计算效率远超传统模式;“风雷”则专注于强对流天气的临近预报,对于“对流风暴”的生消有一定预报能力,这是传统预报方法所缺乏的。

02 持续强化新技术向业务转化

技术难题突破之余,也需考虑具体业务运用问题。

郑永光指出,新技术在业务中应用需要具备一定条件。“比如超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达几十米或十几米),若要应用于业务,需要超强的计算能力,还要有相匹配的数据能够输入。”

技术如何向业务转化?郑永光认为需要考量三个方面的因素:第一,具备数据条件;第二,具备计算条件;第三,具备新技术产品的发布渠道。

郑永光建议,要进一步做好灾害监测和防御设备的工程统筹建设,广泛建立监测网,把不同部门建设的同类型数据(比如气象数据)按照标准进行汇交和共享,充分发挥不同部门设施效益,切实把新技术转化为监测预报预警业务效益,不断提升防灾减灾的科技能力。

智能预警和精准“叫应”

解决预警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紧急情况下,如何将有效的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公众手里?这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我国受众数目庞大,而且不同的人居住的环境都不一样。”郑永光表示,除传统广播、电视外,有必要采用特殊形式解决预警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01 采用更多形式发布预警信息

打通“最后一公里”,首先要从预警发布形式入手。

“现在的预警基本通过手机短信或闪信发送,如果手机处于关闭或静音状态下,可能影响信息接收。”郑永光建议,要采用强制手机震动和鸣叫等措施,提升手机的预警发布能力。针对重大灾害预警,应确保预警信息发布的优先级和带宽。

02 提升预警的精准发布能力

进一步提升预警的精准靶向发布能力,郑永光认为同样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点。

“比如,某个区域如果有紧急信息,要针对该区域人群发布,包括流动和固定居住人口,这些都需要进一步解决。”

对此,郑永光建议要建立快速精准靶向发布机制,实现分区域、分用户、分级别、分类别的灾害预警信息差异化发布。

03 强化以预警为先导的联防联动机制

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还需强化以预警为先导的联防联动机制。

郑永光认为,预警发布部门应通过高效联动、联合应对来提升“叫应”能力,加强不同区域对大范围气象灾害的联防能力。

同时,我国多数省市已建成基层防灾责任人制度和气象信息员制度,但仍存短板。郑永光建议完善基层防灾责任人制度和气象信息员制度,通过科普提升公众的自救能力。“在全国各个省市全面推行基层防灾责任人制度,与气象信息员制度相结合,明确防灾责任人的职责、负责的区域范围和人员等,在收到灾害预警或发现灾害可能性时能及时通知相关人员”。

2024年6月11日,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气象台连续发布暴雨雷电橙色预警信号,气象信息员正进行灾前日常巡查。

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需要科技创新,要注重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社会治理效能,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破百!花都人医“人工心肺”为生... 近期,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临床应用累计突破100例! 作为广州北部地区最...
政策暖风频吹 机器人产业迎强劲... 本报记者 郭冀川 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鸣枪开跑的余温尚存,5月25日,《CMG世界机器人大...
天津构建“低空医疗”服务新通道... 5月21日9时25分,一架搭载模拟急救血液的无人机从滨海新区塘沽中心血站升空,精准降落在市肿瘤医院滨...
展品变爆品 文创成“顶流” 南方日报讯 Molly形象的奶茶师在港风茶餐厅熟练“摇奶茶”,奶龙AI玩伴机器人讲故事当“幼师”,三...
中国科学院举办专题展览,再现5... 新京报讯(记者张璐)5月25日,“科学人生·百年”主题宣传活动在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举办。“科学人生·...
400场活动点燃广州科技活动周... 南方日报讯(记者/李鹏程)5月24日,2025年广州科技活动周开幕式在广州市第一中学举行。科技活动周...
在阜阳举办的这场医疗大会,他们... 2025年5月22日, 由安徽省首席信息官协会医疗专委会联合中国电信安徽公司举办的“县(区)域医院信...
前沿技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新华社深圳5月25日电(记者陈宇轩)点击屏幕,选择一块唐代的石碑,历经千年风霜,石碑上的汉字已经...
Win10技术支持渐入倒计时 从最初的犹犹豫豫,到最终的勉强接受使用,Win10 的发展历程堪称充满波折。在其刚刚开始崭露头角,试...
影视机械臂、仿生熊猫……AI摇... 为期5天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正在广东深圳举行。本届文博会面向全球集中展示1...
华为ICT大赛2024-202... 5月24日,华为ICT大赛2024-2025全球总决赛闭幕式暨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本届大赛规模创历史...
武船重工申请一种折弯机器人及其... 金融界2025年5月2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武汉船用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一项名为“一种折...
【深圳特区报】文博会成了机器人... ▲机器人弹古筝。 ▼机器人写书法。 观众与机器人下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红声 杨浩翰 毕晗 胡...
原创 满... 在智能手机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惊喜地发现,曾经被贴上“低配”“容易卡顿”标签的百元机市场,如今也迎来...
雄安“创新链”与“产业链”这样... 河北日报客户端讯(记者李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研发的绿色建材技术与北京科技大学研发的建筑多能供能技...
江苏昇业取得管段切割用金属圆锯... 金融界2025年5月24日消息,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显示,江苏昇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一种管...
极光受邀出席华为云COMPAS... 近日,华为云COMPASS 2025峰会在东莞盛大举行。本次峰会以“引领时代”为主题,聚焦中国海外投...
原创 中... 在当今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时代,中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在科技、军事、经济等多领域实现突破与崛起,这一宏大...
原创 深... 人类的进化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森林古猿到现代人类,历经了漫长的岁月。 大约在 2300 万至 1...
AI+生物制造 天大+武清抢占... 从武清区获悉,合成生物与生物制造联合体近日在武清区正式签约成立,这一合作汇聚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