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余热余气发电机组综合能效提升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在“一带一路”暨金砖奖第二十七届发明展览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中荣获金奖。这荣誉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30多岁的唐川是这个项目的撰写者和责任人,他既是能源环保部发电车间的副主任,也是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唐川工作室35岁以下青年占比75%,涉及热能与动力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电气工程等10个专业,对发电车间的设备和工艺“门清”是工作室最大的特点,也是这个创新团队的最大底气。
消纳“蒸汽”
发电车间内各类管道蜿蜒曲折,管道上的蒸汽“小白龙”学名叫“乏汽”,是锅炉加热产生的被排放掉的部分蒸汽。
“这么高温度的蒸汽,得需要多少能量才能产生,排掉真是很可惜。咱们能不能将它变废为宝,在这块降成本?”念头一旦产生就打开创新的力量密码。
工作室成员赵伟进行技术攻关,查阅资料、对标同行、可研验证,最终提出“乏汽回收技术”,通过技术攻关改造,乏汽产生的热能和冷凝水全部实现了循环再利用。
“目前,该技术应用于3#、5#、7#三座余热锅炉,年回收乏汽7000~8000吨,节省标准煤650-744吨/年。”唐川谈到攻关成效这样说。
巧用“煤气”
“转炉煤气要想实现零放散,必须开发新用户。”
“目前没有上新项目,我们只有在现有生产组织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消纳。我们能不能利用转煤进行发电?”
回想“转充高”改造前的那场头脑风暴,创新工作室的成员记忆犹新,主要是争论得太厉害了,每一个问题点、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都是这场创新攻关的触发点和突破点。
经过多次论证和实验,攻关团队最终确定利用高炉煤气管道的输送能力,将转炉煤气输入高炉煤气管网,借助转炉煤气管网与亚临界混合煤气管道,将富余的转炉煤气输送至亚临界锅炉用于发电。该创新措施实施后,转炉煤气实现了零放散,亚临界发电量日均提升并网电量约5万kWh。
“削峰填谷”
创新是智慧的较量,也是岗位担当的体现。沿用老办法、老思路,或许不会有大变化大改善,但对于个人来说,也是最稳当,最没风险的。创新的路子就是担责的挑子。2024年5月,外购电计价规则发生变化,如果沿用之前的路,重庆钢铁外购电成本会大幅增加。
“目前的形势,外购电成本必须降下来,大家讨论一下该拿出什么样的措施。”部领导发了话。
工作室成员何丹牵头,细致梳理公司在尖峰平谷四段的用电情况,制定了“削峰填谷”措施,即在电价尖峰时段前储存煤气,在电价尖峰时段时释放煤气使用,以满足亚临界区域锅炉和煤气柜的煤气需求。
“这一存一放之间,预计年能源降本达200万元。攻关措施的实施让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能力得到验证,同时我们煤气柜本体的存放能力也经起了考验。”
2025年,创新团队将继续通过强化发电基础管理及开展技术攻关,1月公司自发电率已突破90。83%,创新工作室因此申报了《余热余气发电机组综合能效提升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得到评委组的高度认可。未来,唐川创新工作室保持坚如磐石的定力和持之以恒的韧劲,瞄准发电降本重点,以解决生产中疑难杂症作为创新创效的着力点和突破点,聚“智”为效,持续打造能源管理新引擎,不断激发全员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