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萍
编者按:2023年2月18日,潮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从以三端合一的根系深扎媒体融合之壤,到用客户端2.0的枝丫触摸云端,再于AI时代的晨光里舒展新叶。两年的时光,我们在之江潮涌的润泽下,向阳生长。
这一程山高水长,掌心却始终攒着温度:专家学者如化雨春风,合作伙伴似林间乔木,读者与创作者们的连接,像繁星勾连成星座点亮夜空。那些屏幕前守候的目光、键盘上流淌的思绪、采访本里未眠的灯火,皆是来自时光的情书。
即日起,我们推出《我与潮新闻的故事》系列报道。当潮声再起,愿我们的故事仍能摇曳在时光长河里,与下一朵浪花相逢。
“来开个会。李总布置了一个题,我们讨论下。”
内容战队的副值班长毛传来走进3楼的那间临时办公室,朝我挥了挥手中的咖啡杯。会后,我和蓝震一同来到2楼咖啡厅,组成了马英九首次到大陆祭祖的报道小组(还有后来的陆乐)。
除了毛老师,我们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涉台的重大时政选题。兴奋归兴奋,这么大的时政选题,一个省级媒体该怎么做呢?毛老师先替我们卸下思想包袱,他分享了自己2015年到新加坡参加“习马会”报道的经历,讲了几个现场小轶事。一瞬间,我们仿佛也站在了现场,就在那次世纪握手的百米之外,见证了两岸关系的里程碑事件。
格局打开后,大家的思路也打开了:有贡献采访对象线索的,有提出文风设想的,大家越说越多,不断冒出新点子。虽一个字没写,却觉一篇“雄文”已诞生。咖啡凉透了也没顾上喝一口。
反复研讨后,我们决定采用“马先生,好久不见”这个主题,以拉家常的对话式写法,切入两岸统一的厚重话题,在坚守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前提下传递大陆人民的善意,展现对台工作成效,反映民间交往已密不可分,强化两岸血脉相连的同根之情。之后我们兵分多路,约访民国史专家,联系采访南京、湖南、武汉、重庆、上海五地的关键历史当事人和专家学者。
阻力,也接踵而来。有的采访对象愿意讲的太少,有的采访对象想讲的又太多……种种信号,进一步增加了选题敏感性。
采访组拜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常务理事张学继教授
确实,台湾地区前领导人第一次访问大陆,报道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国际舆论争议,很难不敏感。用首期内容战队值班长的话说,“不报”是可以理解的,“主动报”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报道好”尤显难能可贵。最后内容战队队长、浙报总编辑一锤定音:先写再说。同时,主动联系对接省委宣传部和北京有关部门。
怀着惴惴的心情,我们完稿了。剩下的,只有等待。
2023年3月27日下午,马英九落地上海。等来审稿意见后,当晚22:03《马先生,好久不见》在潮新闻推出。深夜至清晨,10小时内,稿子的阅读量即突破10万次,最终全网传播量超700万次。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凤凰新闻客户端等100多家媒体平台转载。因为把握好了基本立场和大是大非,加上其他媒体同类题材的空缺,报道取得了超预期的传播效果。
可以说,《马先生,好久不见》首次让我们对“爆款”有了直观体验。
诞生于2023年初的内容战队,是一个集结了浙报集团内外不同条线员工的新产物,彼时它和所依托的潮新闻平台一样,都尚在襁褓之中。如何“战”、怎么“赢”,没有现成可参考的路径。在一片空白的情形下,想要打造“爆款”,很大程度只能依赖成员的新闻直觉和业务功底。总编辑亲自任战队队长的扁平化管理机制和高效率生产模式,赋予了团队成员最大的信任和发挥空间,并且可以让特长不同的记者、评论员、编辑,通力合作、各展所长,这恰恰奠定了《潮声》栏目大选题、大立意、大作品、大流量的基础。
在“饭吃不香、觉睡不着”的压力下,我写出了《ChatGPT的终极三问》《西安时刻,如何标注中国同中亚关系新高度》《走进〈漫长的季节〉多重宇宙》《三四线宝藏城市,正在逆袭》等长篇稿件。虽称不上篇篇“爆款”,却大大拓宽了我作为评论员创作的作品类型。在平台成立初期,每篇稿件真实阅读量能有几万人次,也已用尽“洪荒之力”。马先生,好久不见》和《开局看信心》还分获2023年度浙江新闻奖新媒体类一等奖、报刊类二等奖。
如今回望,战队生涯犹如一场梦。在那里,我们是“深耕浙江、解读中国、影响世界”潮头的一条鱼。浪来了,只要努力起跳,凌空划过的弧线里,总有该有的流量和水花。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