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时代的浪潮中,总有一群青年人,他们怀揣梦想、砥砺前行,以不懈的奋斗书写着青春的华章。他们或许身处平凡岗位,或许面临重重困难,却依然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奉献着青春的同时,创造着不平凡的价值。
在我们身边,这些奋斗的青年人,犹如璀璨星辰闪耀着熠熠光芒。他们的故事,是青春奋斗的生动写照,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动力源泉。2024年7月29日起,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全平台开设“我身边的奋斗者”专栏,让我们通过文字走进青年奋斗者的世界,聆听他们的心声、感受他们的激情与执着。
“我是咱村新来的村支部书记助理,叫我小杜就好!”过去一年,杜金羽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尼尔基镇双龙泉村“解锁”了一个“新角色”。
2022年,杜金羽成为选调生一员,进入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工作,在这里她看到了教育工作者的默默耕耘、不求回报,潜移默化中,这成为了她后来投身基层锻炼时的精神底色。2023年,杜金羽响应组织号召,走进尼尔基镇双龙泉村,变身“村支部书记助理小杜”,成为乡村振兴事业的一分子。一年来,杜金羽时刻牢记总书记“基层跑遍、跑深、跑透了,我们的本领就会大起来”的殷殷嘱托,行走在田间村路,不怕脚下黏泥,了解群众所盼所想,主动作为落实帮扶政策,与村党支部一道“用心、用情、用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做好事。
问需于民
用实干之举融入基层
到村伊始,朴实浓郁的乡土气息,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曾让杜金羽感到手足无措、一头雾水。“入户去!”迷茫过后,杜金羽开始入户走访,详细记录各家情况,与村干部请教学习,一点一滴了解双龙泉村的“前世今生”,不断寻找基层工作的突破口。到村任职以来,杜金羽常态化开展入户百余次,慰问脱贫户,发放惠民账,为孩子办篮球赛,给老人缴纳医保······一件件小事积累一份份真情,“村支部书记助理小杜”也一点点融入村民心中。
“小杜是教育局来的,想问问孩子高考填报志愿的事儿”,入户过程中,杜金羽了解到大部分村内高考生对高考志愿填报没有明确方向,家长也了解甚少。这打开了她的工作思路,于是立刻采取行动,主动联系呼伦贝尔市教育局具有丰富高考志愿填报经验的辅导老师来到双龙泉村举办公益讲座,将知识送到孩子和家长身边。为了让更多在村学子和家长从中受益,杜金羽积极联系尼尔基镇进行广泛宣传,镇内哈力浅村、乌尔科村等党支部大力支持,多名高考生与家长来到讲座现场,针对高考志愿填报政策、流程、误区等内容积极讨论,专家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以人民至上为指引,以百姓需求为线索,在与老百姓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杜金羽愈加意识到“孩子是乡村振兴的未来,教育是乡村发展的基石”,用文化力量赋能乡村振兴势在必行,这是人民群众为年轻基层干部上的重要一课。
产业先行
用担当之志助力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在农村工作期间,“村民靠什么生活?经济来源是什么?村里有什么产业?”这是杜金羽想搞清楚的首要问题。通过走家串户联系群众、开展各项志愿服务、全面参与村务工作,杜金羽很快对本村产业发展、百姓增收渠道有了清晰认识。
杜金羽了解到,双龙泉村党支部充分利用城乡接合的地理优势,带领百姓调整产业结构,号召发展“庭院经济”,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秋白菜、黏玉米等种植产业,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良性健康的发展路子。如今的双龙泉村,农家院落干净整洁,一步一变,一户一景。但是,推动产业振兴,关键要把“土特产”这3个字琢磨透。
双龙泉村各类农产品以农户自产自销的传统模式为主,结合庭院经济发展虽初有成效,以酸菜产品打造“一村一品”,但其他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保鲜期较短,如特色农产品黏玉米虽广受当地居民喜好,但多为农户起早贪黑到市场零散卖。为发挥本村优势条件,打造特色农产品,改善产业结构,杜金羽与村干部、驻村干部及村里致富带头人一同想法子、出点子,持续调研认真研究,用“鲜食玉米”真空保鲜工艺让“双龙泉特色黏玉米”不仅走出村门,也跨出了自治区的大门。
“产业旺”促“乡村兴”,“销路宽”才能“产业旺”。为畅通本村农产品销售渠道,杜金羽变身摄影师、剪辑师,与驻村干部合作为双龙泉黏玉米、酸菜制作专题宣传片,全网播放量近万次,还前往电商直播基地实地调研,探索用更年轻、更新潮的方式打响本村产品品牌知名度。此外,杜金羽积极与呼伦贝尔市教育工会联系消费帮扶事宜,得到了局领导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在市直教育系统范围内发布倡议书,吸引更多力量参与消费帮扶行动。短短几个月内,双龙泉村鲜食玉米、农家酸菜等农产品不仅走入了北京金融街中央结算公司的职工食堂,还在全国性年货展销会展露身影,更在呼伦贝尔物产馆等多家电商平台与消费者们线上见面,截至目前,成交额约8万元,带动种植户平均增收2000元,富民强业的美好图景正在双龙泉村徐徐展开。
以文化人
用为民之心提升福祉
富裕农民的“口袋”,也要富裕农民的“脑袋”。杜金羽通过多次入户了解收集村民需求,发现村民们希望有更多的村级文化活动能够参与其中。于是,杜金羽以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为出发点,通过完善文化阵地、创新文化活动和提升文化志愿服务,让文化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于民,让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盛宴”。
一年以来,杜金羽发挥自身优势,抓好党建宣传,梳理工作月报共5期,编辑通信稿11篇,被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级媒体多次宣传报道。双龙泉村党支部积极打造“我们的节日”系列党日活动,杜金羽相继策划和参与组织了高考公益讲座、建党节红色教育活动、暑期青少年村BA、中秋元旦送温暖等多场活动。
杜金羽在暑期入户时,一些家长反映孩子们痴迷手机,不爱运动。杜金羽深知,体育运动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学生的身体健康,更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于是,针对家长反映的问题,杜金羽同驻村干部以村部闲置篮球场地为抓手,修复篮球架、购置运动服,带着放暑假的孩子们练球技、打配合,还与志同道合的选调生伙伴一拍即合,联合两个村屯举办2场青少年村BA友谊赛,为热爱篮球的农村孩子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追逐梦想的平台。
文化“小阵地”,释放“大能量”。半年来,村党支部积极争取定点帮扶资金支持,双龙泉党建文化长廊项目正式落地。杜金羽主动请缨,申请全程参与长廊效果设计,整理素材、编撰村史,充分利用墙面宣传版面,通过“印象龙泉、振兴龙泉、红色龙泉、今日龙泉”四大板块,打造独属这片土地、承载村庄记忆,同时兼备宣传教育、交流学习、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文化阵地。此外,杜金羽还与村“两委”成员一同更新修缮村口村规民约宣传墙,推进移风易俗文明风尚入脑入心;邀请摄影爱好者到村拍摄,定格乡村田间风景;发挥“草原书屋”文化功能,根据村民阅读需求对书籍重新梳理分类,推进书屋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杜金羽始终牢记“虚心向群众学习、真心对群众负责、热心为群众服务”的为民宗旨,用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精神激励自己,在基层的“大课堂”上蹲苗沉淀、蓄势成长。接下来,她将继续坚守选调初心,珍惜基层锻炼,同百姓站在一起、想到一块,用实际行动回馈人民群众的信任,汲取地气、向阳而生。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贾晓莹
主编:齐越 美编:马海文 王子璇
监审:李金田